2009 年是比特币诞生的元年,这一年中本聪挖出创世区块,拉开了加密货币时代的序幕。而 “2009 年在中国能买到比特币吗” 这一问题,需置于当时比特币的发展阶段与国内市场环境中审视 —— 答案是理论上存在可能性,但实际操作近乎空白。
从全球范围看,2009 年的比特币尚处于 “极客实验” 阶段。此时比特币没有公开交易价格,也无成型的交易平台,仅在少数技术社区内流通。直到 2010 年 5 月,才有了首笔公开交易:程序员用 1 万枚比特币换了 2 个披萨,按当时披萨价格折算,比特币单价约 0.003 美元。这意味着 2009 年全年,比特币都未进入 “可交易” 的商业化阶段,自然也不存在面向普通用户的购买渠道,中国市场亦不例外。
彼时国内互联网环境对加密货币的认知几乎为零。2009 年,中国网民数量约 3.84 亿,主要活跃于门户网站、社交平台与电商平台,区块链、加密货币等概念尚未进入公众视野。中文网络中几乎找不到关于比特币的有效信息,既无技术爱好者翻译的白皮书,也无相关讨论社群。即便有极个别接触到比特币的技术人员,也多是出于研究目的自行 “挖矿”,而非通过 “购买” 获取 —— 毕竟当时既无交易对手,也无支付媒介,“购买” 行为缺乏实现基础。
从交易载体来看,2009 年全球尚无加密货币交易所。全球首家比特币交易所 Mt.Gox 于 2010 年 7 月才上线,而中国本土的比特币交易平台(如比特币中国)则要等到 2011 年才出现。没有交易所作为中介,“购买” 比特币就只能通过点对点的私下交易,但 2009 年国内几乎无人知晓比特币,这种私下交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综上,2009 年的中国既无购买比特币的渠道,也无市场需求,“买到比特币” 只是理论上的设想。彼时比特币更像一段运行在网络中的代码,其价值尚未被定义,直到 2010 年后随着交易场景的出现,才逐步进入商业化阶段。对于普通用户而言,2009 年的中国并无实际可行的比特币购买路径,这一时期的比特币故事,仍局限于全球极客的小圈子里。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